News新闻

业界新闻动态、技术前沿
Who are we?

您的位置:首页      运营推广      当微信上有人问你,“在吗?”,你可以这样回复

当微信上有人问你,“在吗?”,你可以这样回复

发布日期:2018-03-01 00:00:00 3334

当微信上有人问你,“在吗?”,你可以这样回复
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:

一位不常联系的好友,突然发来单独一条「在吗」,心里不禁一咯噔,脑补出接下来可能进行的一场尬聊,心照不宣地等着对方说出自己的「不情之请」……

经过一番心理建设,终于怀着英勇就义般的心态,小心谨慎地打出「在」并发送。

相信我,你不是一个人在颤抖。以下,我收集了一些被「在吗」支配的恐惧:

  • 最诡异的是,往往你回应了之后,对方就迷之消失了?!之后又来一次……——@innto
  • 根据我的经验:在微信上独独问候一句「在吗」,不是求帮忙,就是要表白。——@CRYstal(想问他被这样表白过多少次得出的结论。)
  • 恕我直言,我在不在,完全取决于「你是谁,有啥事」好吗!——@Leeee
  • 在微信上和我用「在吗」开头的人,往往是关系不太亲密的人。——@猫乐
  • 每次收到「在吗」,都有一种「麻烦来了」的预感。——@Winnie

我和这些身患『「在吗」恐惧症』的病友们头靠着头,针对不同人群发来「在吗」,想出了一套机智的回复技巧。

以下回复技巧仅供参考,请注意使用剂量,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。

友尽反击型

适用范围:无惧被对方拉黑或删除的「好友」。双方对话频率<一年一次,常见于小/初/高中同学、或是某次社交场合上加的陌生人。

在吗?

不在。

只要你无惧得罪人,有直抒胸臆的勇气,那么这个被自己脑补过无数次的「不在」,真正发送出去的一刻,保证你爽过抢红包了。

除了被拉黑或删除的情况外,也不排除对方以为你是在跟他开玩笑。面对如此乐观积极的正能量,相信你也不好意思不尬聊下去了。

在吗?

你是?

一般人见自己在你这儿这么没有存在感,可能也就自动消失了;若对方是一个执着的人,可能会耐心地自报家门,然后你可以尴尬而不失礼貌地说上一句:「好久没联系了,抱歉之前没有备注。」

在吗?

我没有钱。

能有效击退以借钱或凑份子钱为目的发来的「在吗」。

在吗?

这秒钟在,下一秒不一定。

无奈回应型

适用范围:即使收到这样让你糟心的信息,仍想与之维持交际的好友。

在吗?

在吧。

健在。

这两种回法虽然同样表达的是「我在」的信息,但是你语气中的无奈和压抑的不耐烦,还是有希望提醒对方你并不喜欢这样的聊天开始方式。

当然,对方也很有可能并不能成功接收你语气中的情绪。

最好的情况是发送出去的时候对方恰好也在,不然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你会再次收到这样一条消息:

还在吗?

装疯卖傻型

适用范围:只要你开心,没有限制范围,但是有被当成 2B 的风险。

在吗?

不是本人。

不如我们就互相假装是爸爸在线好了。

在吗?

在还是不在,这是个问题。

其实「在吗」是个哲学问题,每次被这样问,我都会质疑自己存在的真实性。

在吗?

对不起,您的消息发送失败。

您呼叫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,有事请留言。

对不起,您的消息旨意不明,已被系统自动过滤。

伪装成系统,是我最后的保护色。

见色忘病型

适用范围:应用范围极窄,如果你有暧昧对象或暗恋对象,不妨一试。

在吗?

我随时都在。

你要跟我表白吗?

使用前务必把握好和对方关系的火候,否则有适得其反、把对方吓跑的风险。

大仙算命型

适用范围:熟知对方套路,八成他又是想找我干嘛了。但当下就是任性不想理他。

在吗?

直接不回复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
一般半个小时后,对方就会耐不住直接说事了;或者,对方也把这事儿忘了,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……

现代人每天要处理成百上千条信息,而像「在吗」这种零信息量的消息,很难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去处理,实质上是在提高彼此的沟通成本。在线交流能够提高沟通效率,但是「在吗」无疑是在拖后腿。

在聊天时,人们都习惯于通过分析对话信息把控接下来的节奏,而面对「在吗」,生出的失控感和未知感会让人感到焦虑。

开门见山地聊天,直接道出原委,是在给对方留有余地,是高「聊商」的表现。

人们之所以对「在吗」感到压力,也许是因为,它成了一种套路的先行者,带给了我们「联系必有事,有事才联系」的印象。

我们期待着「在吗」过后,紧接着的是温情的问候或好久不见的寒暄,而不仅是冷冰冰的索取资源。毕竟我们心中真正的朋友,并不会单方面索取,而是尽量不给对方添麻烦,共同支撑前行。

来源丨WeChat Moments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yixieshi.com/107622.html (转载请保留)